《国富论》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·斯密于1776年撰写的一部经济学巨著,被誉为现代经济学的开山之作。上卷主要探讨了劳动分工、劳动生产力、货币的起源及其在商品价格中的作用等内容。
我认为一些观点同样也适用于现在的互联网行业。
劳动分工能够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
以软件开发为例,早期的模式是一名研发人员同时负责前后端开发等多种工作,需要研发人员同时掌握多种技术,因此导致开发效率低下。后来随着技术进步和需求增长,大量的人涌入了软件开发行业,前后端分离则成为趋势,让研发人员能够更加专精于某一领域。前端工程师专注于界面设计和用户体验,后端工程师则处理数据和业务逻辑。这种分工让团队成员专注于各自领域,极大提高了效率和质量。
据一位在大型科技公司中工作的朋友描述,他们的分工更为精细,通过层次和业务对人员进行拆分,使得每个人能够全力投入某项工作。例如,在职能上拆分为,前端研发、后端研发、移动端研发、DBA、测试、运维、项目管理、技术管理等。同时,根据不同业务领域拆分,如金融侧、支付侧等,也就是一部分人员专门开发金融体系,一部分人员专门开发支付体系等。简单来说,就是研发人员各司其职,每个层次和侧重的开发人员只关注自己部分的输入与输出,降低人员与人员之间的耦合。此外,还有专门的运维工程师和数据库管理员负责服务器和数据库管理。这种细致的分工不仅提高了开发效率,也促进了技术专长的深化。
(PS:很符合程序架构设计的逻辑:高内聚,低耦合)
而我另一位在小型科技公司中工作的朋友,往往需要一人分饰多角,做多个人的工作,这一神奇的现象被称之为--前后端分离,人不分离。
(PS:核动力驴)
商品的真实价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,而其市场价格则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
在软件开发中,我们通常以工时/人天也就是必需的劳动时间,来对项目的开发时间进行计算。在软件进行开发之前,我们需要先对每一项功能点完成所需要耗费的工时进行评估。因为缺乏经验,我在第一次参与工时评估时,使得一些功能模块的开发过于紧迫,欠缺了开发时一些其他因素的考虑。例如,未预留应对需求的变动和调整的时间、未考虑到系统修复需要的时间、未考虑系统测试和用户验收测试的时间等种种因素。因此,工时评估不能只计算直接开发时间,还需要考虑除此之外所消耗的时间,这样才可以确保项目按时交付,避免延误。
接下来,将某款的MES系统与某款校友会小程序相比,MES系统拥有比校友会小程序复杂许多的功能,因此MES系统所消耗的工时就要比校友会小程序多,所以MES系统的成本就会比校友会小程序高出许多,报给甲方的价格也会相应增加许多。
另一方面,在技术大爆炸的今天,已经有许多完善的软件模版以及低代码平台,没有专业学习过的人也能掌握一定的软件开发能力,一些简单的系统甚至可以一键部署。甲方对系统的难度大小也知根知底,因此许多系统的价格与十多年前的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。
(PS:你不做,有的是公司做)
作者:Kkoo
链接:https://www.pwwwp.com/
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进行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